王澍:如何用建筑設計推動鄉村振興?
發布時間:2021-06-15 15:09:49 作者: 來源:水木建設 瀏覽:53

王澍,2012年獲得了素有建筑界“諾貝爾獎”之稱的普利茲克建筑獎,成為獲此殊榮的首位中國建筑師。2018年王澍在人民日報發表了名為《建筑設計帶動鄉村變革》的文章。

王澍在文中表示:“「中國50萬人口以上的城市約有3000座,每一座城市都變成了高樓大廈的樣子。
中國文化在城市中怎樣呈現?中國人要的未來到底是什么?
在高樓大廈之下,普通人那種日常的、可愛的、小小的生活,價值在哪里?城市和鄉村的關系該如何看待?
建筑師又該如何通過設計,幫助人們跨越城鄉之間的價值鴻溝……」這些是我一直在思考、不斷在探尋的問題!

▲富陽富春館
文中提出了兩個典型問題并進行了解答:(1)如何讓文化力量重返鄉村?(2)如何用建筑設計推動鄉村振興?
又以「富春山館」和「富陽文村」兩個列子來說明:傳統的鄉村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淀,是活著的歷史。

▲富陽洞橋鎮文村
(1)如何讓文化力量重返鄉村?
首先應該明確,城市化絕不是單向地把農民推到城里去,真正的城市化應該是雙向的:中國的城市化進程,應該在重新認識鄉村的基礎上推進——到鄉村去把我們的傳統文化找回來,把我們那種對自然的感受找回來,把我們的手工藝找回來,把我們生活里那種中國的味道找回來。
未來的鄉村,其實也是一種「隱形城市化」的狀態,有山青水綠的生態環境,有文化傳統的滋養,有現代化的生活。鄉村建設好,城市才更美好,中國才更有希望。

▲富陽富春山館
(2)如何用建筑設計推動鄉村振興?
通過鄉村建設、鄉村改造,試圖重新探索一條立足于本土的、創新的中國建筑學之路,一條充滿差異性的更親近自然的道路。

王澍說:“我不是簡單地去做鄉村保護,我是帶著感情,這差不多是中國文化最后可以被挽救的機會。當下中國的城市幾乎都是不真實的,看它的建筑根本不知道是在哪里,它們跟中國文化是沒有關系的。我們找不到中國在哪里,在鄉村我還能找到一點點!
鄉村建筑設計實踐!
›»杭州富陽東梓關回遷農居
就像吳冠中的畫作一樣,江南傳統的白墻黑瓦,把那些被遺忘的村莊帶回到了我們的視野

該項目解決了當前中國粗放型城市化進程中的一個社會問題:城市不斷開發農村的勞動力和資源,導致中國城鄉差距不斷擴大。
目前,中國大部分農村的生活條件急需改善。

該項目由中國杭州市政府承諾,旨在為東梓關村50戶居民提供15300平方米的經濟適用住房。
項目總預算約300萬美元,平均建設成本190美元/ 1300元/平方米,這個預算遠遠低于平均建設成本,即使是在杭州的農村。

如何以如此低的預算為重新定位的農民設計和建造優質的住房,同時保持他們原有的集體生活方式,成為這個項目的主要挑戰。
與中國為經濟適用房建造的典型條形高層建筑不同,該項目力求將建筑形式組織為庭院類型的鄉土風格,這是當地傳統的城市形態。

每六個不同的建筑中有兩種不同類型的腳。11×21米和16x14米)分別屬于六個不同的家庭,環繞著一個庭院,作為公共交流和參與的場所。
因此,它形成了一個集群和社區,作為集體生活的原型。這與以前的負擔得起的住房項目相反,這些項目沒有維持傳統的公共生活方式。

在整體的場地規劃中,通過庭院的聚集產生了四個不同類型的庭院原型,并提供了共享的開放空間。
場地規劃也反映了中國歷史城市傳統中的鄉土集群模式,出于防火安全考慮,每座建筑都是分開的,不共用墻壁。

對不同家庭進行調查,了解他們的生活習慣和年齡結構,然后根據共同的要求和獲得的信息進行平面布置。
最終的布局除了滿足功能需求外,還體現了從公共到私密向北的特定空間秩序。

建筑以當地語言設計,并對屋頂進行了詳細的考慮,傳統的雙坡屋頂發展為不對稱的連續坡屋頂。
建筑材料主要是灰、白兩種不同樣式的磚,木板被用來調和傳統的磚塊和現代的草地。

該項目除了提供優質的經濟適用住房外,還為農村的復興提供了機會。
現在東梓關村吸引了不同的項目,包括酒店和其他娛樂和商業活動。

›»百美村宿·拉毫石屋,湖南
傳統聚落的重生

鳳凰古城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它曾被新西蘭作家路易·艾黎稱為中國最美麗的城鎮,南方享有與北方古城平遙相同的聲譽。

鳳凰古鎮外,有鮮為人知的自然風光,美麗的苗族村落,神秘的苗族民俗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
整個村莊依山而建,石屋四散,石板路隨風伸展,周圍樹木繁茂,廚房的炊煙裊裊上升,營造出一種如天堂般寧靜休閑的氛圍。

拉毫石屋位于山坡上,北高南低,相對海拔約30米。村子周圍有高聳的古樹和大山,該村的聚落格局不完整,有些房屋保存完好,但有些已經倒塌,縫隙中還有幾座村民建造的磚混房屋,對村莊的肌理造成了極大的破壞。
在設計前期進行調查的時候,拉毫村已經處于“空心村”的狀態,只有少量的老人和留守兒童居住在這里。

通過詳細的調查和分析,設計選擇了村莊北側的一個老房子相對完整的區域作為民宿項目的主體建筑。
一方面,對村落的空間進行了梳理,對公共空間、道路、停車場等基礎設施進行了重組,使民宿的結構得以清晰呈現;

另一方面,選擇了十二個住宅進行改造,包括公共區域,民宿和其他功能。
值得一提的是,項目沒有圍墻和邊界,與保留的房屋共存,村莊像自然一樣成長,新與舊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項目的改造策略是保護原生態景觀,尊重原址,恢復建筑肌理,盡量減少對自然環境的破壞。

在拉豪村的重建中,雖然新舊并置,但對鄉村生活的記憶仍然整體呈現,建筑的石墻被保存下來,庭院的石門也被精心保存,石頭擋土墻的縫隙里生長著花草。
舊房子里的木頭和其他收集到的舊東西被用來做景觀,這些舊東西是回收的,將村民的生活融入當地環境。

›»南岸美村鄉村生態博物館,成都
挖掘原生態的鄉村記憶

四川大邑縣設計了一個具有獨特鄉村記憶的地方,為農耕活動展示、村民集會、讀書、村黨、團體公務提供了空間。
建筑師們閱讀了川西森林的建筑景觀特點,在原有農舍的基礎上對設計進行了優化和擴展。

因此,主體建筑的設計沿襲了原有農舍的建筑特色,采用了川西民居的一般做法。
建筑為單層磚混結構,雙坡木屋架,白墻、灰瓦、紅磚柱,考慮到室內照明,屋頂梁稍微抬高,以便光線通過高側窗進入室內。

室內設計盡量避免二次裝修帶來的裝飾,采用了原木清漆、磚墻、白漆,以及清水混凝土地板與水磨石地板的結合,充分體現了農家樂的原汁原味。
建筑北側為生態田園水景,主要的行人和車輛入口朝東,靠近道路,北側留下一個面向水體的廣場。

設計師在現有農舍空間中穿插“記憶盒”,包括主樓的東門和北門,展廳內面向庭院的小空間,以及主展覽空間屋頂向上的天窗。材料為耐候鋼板、玻璃等非傳統材料,體現了建筑的現代性。
這些材料很好地滿足了室內外交叉、景觀觀賞、展覽、室內照明等特殊的空間要求。

